新闻中心

协会代表团出访欧洲,深化国际行业合作

#公司新闻 ·2025-09-30 01:15:38

当中国民族文化产业联盟协会代表团的身影出现在意大利米兰国际手工艺博览会、法国巴黎文化遗产论坛的会场,一场跨越亚欧大陆的民族文化行业合作对话正式开启。此次出访欧洲,不仅是对 “一带一路” 文化交流论坛成果的落地延伸,更是以 “面对面沟通” 的方式,打通中国民族文化与欧洲市场的深度合作通道 —— 从传统工艺的联合创作到文化贸易的渠道共建,从非遗保护技术的双向借鉴到行业标准的协同制定,代表团以务实行动推动民族文化国际行业合作从 “线上对接” 走向 “线下深耕”,为中华各民族文化在欧洲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文化对话:搭建民族文化与欧洲审美的共鸣桥梁
欧洲拥有悠久的手工艺传统与成熟的文化消费市场,但其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认知多停留在 “符号化” 层面 —— 提及苗族,多联想到银饰;谈及蒙古族,仅知晓马头琴。协会代表团此次出访,首要任务便是通过 “沉浸式文化展示”,打破刻板印象,建立民族文化与欧洲审美的深度共鸣。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办的 “中国民族文化工艺展” 上,代表团不仅带来了苗族银饰、彝族漆器等实物展品,更通过现场技艺展演,让欧洲观众直观感受苗族银饰錾刻时 “一锤一纹” 的匠心、彝族漆器 “生漆彩绘” 的细腻;在与法国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的交流中,代表团重点介绍了傣族剪纸与欧洲剪纸艺术的共性 —— 同为 “以剪代笔” 的民间艺术,却因文化背景不同呈现出 “东方写意” 与 “西方写实” 的差异化美感,引发博物馆策展团队对 “跨文明剪纸艺术联展” 的合作兴趣。
这种 “实物 + 技艺 + 故事” 的展示模式,让欧洲行业伙伴从 “了解产品” 升级为 “理解文化”。瑞士钟表品牌负责人在观看苗族银饰技艺展演后,主动提出合作意向 —— 希望将苗族银饰的 “吉祥纹样” 融入钟表表盘设计,打造 “东方美学 + 瑞士工艺” 的联名产品;西班牙皮具设计师则对蒙古族皮革雕花技艺产生兴趣,计划邀请蒙古族工匠赴西班牙开展 workshops(工作坊),探索皮革工艺的跨文化融合。代表团将这些合作意向实时同步至中国民族文化产业联盟网站,网站迅速为每个合作项目开通 “专属对接通道”,上传欧洲伙伴的需求文档与设计参考,方便国内民族文化企业跟进,实现 “出访交流 — 需求同步 — 线上对接” 的无缝衔接。
二、产业落地:打通民族文化产品欧洲市场的 “最后一公里”
长期以来,中国民族文化产品进入欧洲市场面临两大痛点:一是缺乏符合欧洲市场标准的 “合规认证”(如环保、材质检测),二是缺乏本地化的销售渠道。协会代表团此次出访,针对性地与欧洲行业组织、企业开展 “产业对接会”,逐一破解难题。在与德国联邦手工艺协会的会谈中,代表团推动双方签署《中国民族文化产品欧洲合规认证合作协议》—— 德国协会将为中国民族文化企业提供 “一站式合规咨询服务”,帮助苗族刺绣、壮族绣球等产品通过欧盟 “生态纺织品标准”(Oeko-Tex Standard 100)、“木材材质认证”(FSC),解决 “入市门槛” 问题;在与法国大型文旅零售集团 Auchan(欧尚)的合作洽谈中,代表团达成 “中国民族文化产品欧洲线下专区” 合作计划 —— 欧尚将在其法国、比利时、西班牙等国的门店设立 “中国民族文化角”,集中展示销售经过合规认证的民族手工艺品,同时通过门店线上平台同步销售,实现 “线下体验 + 线上复购” 的双渠道模式。
为确保合作落地,代表团还与欧洲物流企业 DHL 签署 “民族文化产品跨境物流合作协议”,针对苗族银饰(易碎)、艾德莱斯绸(易皱)等特殊材质产品,定制 “防震、防潮” 的专业物流方案,降低运输损耗;在联盟网站上线 “欧洲市场合规指南” 专栏,整理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产品认证流程、关税政策、包装规范,供国内企业免费查询。这种 “认证 + 渠道 + 物流 + 指南” 的全链条服务,彻底打通了民族文化产品欧洲市场的 “最后一公里”。出访期间,首批通过德国合规认证的苗族银饰、壮族绣球已成功入驻欧尚法国巴黎门店,网站实时更新销售数据 —— 上线首周,苗族银饰吊坠便售出 300 余件,其中 “蝴蝶纹” 款式因符合欧洲消费者对 “自然元素” 的偏好,成为爆款,印证了 “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的有效性。
三、技术互鉴:共探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 “跨文明方案”
欧洲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方面拥有先进技术与成熟经验,而中国民族文化在非遗活态传承、手工技艺创新方面积累了丰富实践。协会代表团此次出访,将 “技术互鉴” 作为核心议题,与欧洲科研机构、博物馆开展深度合作。在与意大利佛罗伦萨国立文物修复研究院的交流中,代表团重点学习了欧洲 “纺织品数字化建档” 技术 —— 通过高分辨率扫描、3D 建模,精准记录纺织品的纤维结构、色彩变化,该技术可直接应用于中国新疆艾德莱斯绸、西藏氆氇的数字化保护;研究院则对中国 “非遗传承人数据库” 建设经验表现出浓厚兴趣,希望借鉴中国 “记录传承人技艺视频、口述史” 的模式,完善欧洲手工艺传承人的档案体系。双方当即决定共建 “中欧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实验室”,实验室日常工作通过联盟网站 “国际技术交流专区” 开展,定期共享技术文档、举办线上培训。
在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会谈中,代表团就 “传统工艺可持续材料” 展开探讨。荷兰大学团队分享了 “植物染料工业化应用” 的研究成果 —— 通过技术改良,将欧洲传统植物染料的染色牢度提升 30%,且降低生产成本;中国代表团则介绍了苗族 “枫香染”、傣族 “植物染” 的天然染料配方,其中苗族枫香染使用的 “枫香树脂” 具有天然防水性,为荷兰团队的 “防水植物染料” 研究提供了新方向。双方达成合作共识:共同开展 “中欧天然染料联合研发项目”,荷兰团队提供工业化技术支持,中国提供传统染料配方,研发成果将优先应用于苗族刺绣、欧洲亚麻织物的染色生产,实现 “传统配方 + 现代技术” 的双赢。联盟网站专门为该项目开设 “技术研发日志” 板块,实时更新研发进度,吸引了中、荷两国多家纺织企业关注,为后续成果转化奠定基础。
四、长效协作:构建中欧民族文化行业合作的 “稳定生态”
短期合作易,长效协作难。协会代表团此次出访,不仅追求 “达成合作意向”,更注重 “建立协作机制”,确保中欧民族文化行业合作可持续推进。在与欧洲手工艺联盟的会谈中,双方共同签署《中欧民族文化行业合作备忘录》,明确三大长效机制:一是 “年度互访机制”—— 中欧双方每年互派代表团开展行业交流,轮流在欧洲、中国举办 “中欧民族文化工艺对接会”;二是 “信息共享机制”—— 通过联盟网站 “中欧合作专区”,每月更新欧洲文化市场动态、中国民族文化产业政策,实现信息对称;三是 “人才培养机制”—— 联合设立 “中欧民族文化工艺人才奖学金”,每年选派中国民族文化传承人赴欧洲学习手工艺设计、市场运营,同时接收欧洲青年设计师来华学习中国传统工艺,奖学金申请通道通过联盟网站开放。
为保障机制落地,代表团还推动成立 “中欧民族文化行业合作理事会”,理事会由中欧双方的行业协会、企业、科研机构代表组成,每季度通过联盟网站召开线上会议,协调解决合作中的问题。例如,在首次理事会会议上,针对 “苗族银饰欧洲关税过高” 的问题,理事会联合向欧盟海关提交 “文化产品关税减免申请”,引用欧盟 “支持文化多样性” 的政策条款,推动欧盟将中国民族手工艺品纳入 “低关税文化产品清单”;针对 “欧洲消费者对中国民族文化认知不足” 的问题,理事会策划了 “中欧民族文化推广季” 活动,计划在欧洲多个城市举办 “中国民族文化周”,通过展览、演出、工作坊等形式扩大影响力,活动筹备进展实时通过联盟网站公示,吸引中欧企业、媒体参与。
从意大利米兰的工艺展到荷兰代尔夫特的技术会谈,协会代表团出访欧洲的每一步,都在为中国民族文化国际行业合作 “踩实脚印”。当苗族银饰的纹样出现在瑞士钟表表盘,当蒙古族皮革技艺走进西班牙设计工作室,当中欧联合研发的天然染料染出第一匹艾德莱斯绸,中国民族文化与欧洲市场的合作已不再是 “纸上谈兵”,而是 “看得见、摸得着” 的务实成果。未来,随着联盟网站与中欧合作机制的深度联动,中国民族文化不仅将成为欧洲文化市场的 “新亮点”,更将成为推动中欧行业协作、民心相通的 “纽带”,在 “一带一路” 文明互鉴的大背景下,书写跨文化合作的新篇章。


相关标签:

上一篇:没有了